从宣布聚焦 L3.5 方案研发,到与四维图新确定战略合作,再到车辆底层开发平台“轩辕平台”的发布,成立不足一年的禾多科技鼓点一直踩得密集有序。
近日,上海国际汽车城发布了“星辰计划”第一期示范应用,展示了智能代客泊车、园区无人物流配送、无人化自主充电三个主题场景,在此,禾多科技也首次对外演示了自己的代客泊车方案 HoloParking。
HoloParking
L4(SAE)级代客泊车和 L3.5 级高速公路、环路与封闭道路等结构化道路自动驾驶是禾多从一开始便瞄准的落地场景,L3.5 等级其实基本等同于 L4 级技术方案,只不过禾多降维将其应用在了 L3 车辆和场景中。
此次代客泊车演示主要限制在上海汽车创新港园区内,路段进行了一定“清场”,相较平常的停车场景更为简单,车速也基本控制在 30km/h 以内。整体来看,车辆表现也较为流畅,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对车辆发出指令,车辆从停车位自行驶出,完成园区固定路线行驶,回到停车场自行寻找到车位后,便自动调整方向盘,一次性完成了流畅的倒车入库,车轮与停车线都保持了合理间距。
面向量产化是禾多科技 CEO 倪凯一直对外强调的重点,和“轩辕平台”发布时一样,禾多此次的代客泊车演示也选用了别克昂科威 SUV,车顶并没有自动驾驶车辆一贯突出的激光雷达,封装的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也都嵌入到了车体中,如果没有就近观察,这辆车看起来几乎与眼下路面上行驶的车辆无异。不过,倪凯也表示,因为演示场景相对简单,此次演示车辆使用的传感器方案可能也会比最终量产方案简单一些。
传感器方案
用不用激光雷达?这个问题在自动驾驶行业仍然没有定论,各家对自己的选择都备有充足论据。对禾多来说,成本首先是一个最大限制因素,其希望交付的代客泊车方案成本控制在千元水平,另一方面,大多数激光雷达仍没有达到车规级要求,这对很多已经划定自动泊车交付日期的公司来说,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关键。
“基本上传感器这端,我们用的都是已经量产或者进入量产的传感器,后面要做的更多是整个系统方案和软件的迭代,在硬件上并没有很大的未知性。”
“我们不排斥激光雷达方案,从量产的角度考虑,首先要选择达到车规级的传感器,另外把它放到整个系统方案里面,带来的优势和好处能不能弥补价格所带来的劣势,是我们要整体考虑的东西。”这也是倪凯对选用激光雷达的考虑。
车辆自动化和场端智能化
因为限制场景的易行,代客泊车和自动泊车一直被认为是将最先完成落地的自动驾驶功能之一。2017 年 7 月, 戴姆勒与博世在德国的奔驰博物馆也推出了代客泊车演示项目,用户通过手机连接车辆预订系统,完成预订后,车辆会从停车场自动驶出,并在乘客所在位置停下等待乘客上车;停车也是同样道理,乘客在固定位置下车,通过手机操作后,车辆会自动驶入车库,进入停车位。
一般来说,代客泊车的实现都需要停车场的智慧化改造和管理,禾多的停车召唤系统会和云端服务器相连,并在后端接入停车场的停车系统和收费系统,最后形成完整的停车流程;博世的代客泊车方案,也是希望从停车场改造开始,尽量减少对车辆本身的自动化要求,通过场端智能化提升泊车体验。
不过,业内关于代客泊车也有另一种路径,即将车辆自动化放在首要位置,尽量减少对场端的智能化依赖,但这也将对车辆成本和安全可靠性提出更大挑战。
在交流中,倪凯也向雷锋网再次强调了智能停车场的重要性,未来代客泊车的落地,少不了停车场与自动驾驶公司的共同推进。“算法、AI 是核心生产力,但最后真正的工程落地,几方的协同能力很重要,因为这个肯定是车厂跟几家供应商一起来做的事情。”
他也表示,从功能演示到真正装车量产,对禾多来说,中间仍有“大量测试验证工作要做,包括解决一些具体的工程问题”。
自动泊车只是禾多着力的落地方案之一,在 L3.5 的自动驾驶方案方面,倪凯这次给出了一个“三步走”战略:
第一,通过数据去验证算法和系统能力;
第二,通过实验车辆做实际验证;
第三,和合作伙伴一起进行实验车辆的落地运营。
“我们希望在迈向最终的完全无人驾驶的过程中,能够有不断的产出,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迭代。”这也是禾多一直强调的量产化核心。